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离退休工作处
 首页  部门设置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工作动态  夕阳之光  政策法规  养生保健  机关工委 
当前位置: 首页>>夕阳之光>>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夕阳之光>>正文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老有所为——访我校祝桂洪教授

2010年09月03日 10:04  录入:<a href="/User/ShowUser.asp?UserName=admin" title="点击查看资料"><u>admin</u></a>  点击:[]

  夜静如水,社区仿佛沉睡在梦中,没有半点声音;月影斑驳,窗子里洒出一片泛黄的灯光。窗户里面,是一个八旬老者俯首写字的身影。他时而抬头凝思,时而奋笔疾书。这位老者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埋头写东西,直至深夜。
  这位老者名叫祝桂洪,是我校的一名离退休教师。祝桂洪老师195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工厂从事电子陶瓷技术工作,1978年调入我校任教,1988年退休后又接受学校返聘站在教学科研一线上。
  “我这一辈子读陶瓷,做陶瓷,教陶瓷,写陶瓷,为弘扬陶瓷文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祝老师这样要求自己。他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为拯救与保护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而努力,如今虽已85岁高龄,却还在日夜兼程编写《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学》一书。他与老伴鹣鲽情深,悉心照料患脑血栓的老伴18年;他关心景德镇的发展,为景德镇的建设献言献策,在中共景德镇市委主办的《决策》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成为美谈。
  自古以来,创造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的陶瓷匠师,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却言传身教代代传承,秘不外露,且缺乏书面著作;或者因为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著书立说。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正在逐渐被世人遗忘,甚至失传。每想到这点,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涌上心头,祝桂洪教授心里都一阵酸楚。
  1984年9月,在去德国考察的途中,他做了一个决定:尽余生之力编写一本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书,留住祖宗创造的宝贵遗产,保护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做这个决定在一念间,但完成这个目标,他花了整整二十年。
  回国后他开始为写这本书奔波。景德镇陶瓷生产中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亟待总结写成论著。为此他拜访了两三百位老工人,老把桩、老技术科长、老技术厂长、老工程师,向他们执经问难、虚心求教,点点滴滴积累起来。这些宝贵的手工操作技术知识,手把手传授的绝招是没有参考资料可查的。搜集资料的过程很艰难,为了搜集景德镇柴窑的资料,他四处寻找在景德镇已经消失多年的柴窑。得知湖田仿古瓷厂要建两座柴窑,他赶到建窑现场,尽管烈日炎炎,从打窑基到建成一直守在那里边看边记。建窑师傅说没有图纸,柴窑的结构尺寸全在脑海里。他就从建造过程中慢慢地摸索出图纸,然后再找老工人慢慢地修改完善。
  为了弄懂水碓舂碎瓷石自动翻动的原理,他通过多次观察工人操作生产、提问、求教,弄懂了水碓水轮转速、水流落差、流速流量、碓杆抬举高度、舂频等与舂碎效率之间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理论问题。有些工厂不让人去参观,他就通过各种渠道跟他们沟通。
  经过不断地实践和访问,祝教授终于掌握了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第一手资料。
  期间祝教授老伴脑中风18年,起初包括医院主任医师都认为是不治之症,可他坚信她不会离自己而去,将她从医院接回家,自己既做保姆又当医生,通过思想鼓励、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方式,千方百计把老伴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他白天要上班还要照顾老伴,晚上才有时间梳理资料,在灯下埋头细细研究。整整九年,三千多个夜晚,无论酷暑寒冬,祝老没有在床上睡过,都是坐在老伴床前的木椅上打盹度过的。因为晚上要用搪瓷盆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伴盛装排泄物,此时的祝老瘦骨如柴,风可吹到,体重只有39公斤。尽管如此,祝教授依然日夜悉心照顾老伴,依然继续四处求教写书。这段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
  花费了10年心血,历经千辛万苦,1994年他终于写完了《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书稿修改了四遍,每修改一遍都要咬文嚼字,再三斟酌。经多次校正,最终脱稿,字数22.8万字,显微结构图、理化性能曲线图、操作和设备彩图等共计240幅。整本书写第五遍才定稿,等于手写了一百万字。
  祝老写书花费了大量心血,出版书也吃了不少苦。初稿完成后,年逾七旬的祝老背着书稿到北京、南昌等地的出版社,多家出版社都表示内容翔实,愿意出版。但每次都因付不起高额出版费,祝老不得不背着书稿失落而回。老伴开玩笑说:“以后你不用吃饭了,抱着这本书到处跑,就饱了。”听着老伴的幽默提醒,他心里很难过,但依然为出版书稿而四处奔波。2004年10月,在陈雨前老师的帮助下,这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现、传承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祝桂洪老师提出将《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改写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电视纪录片,并担任执行导演。
  拍摄工作遇到很多困难。许多传统工艺现正在走向消失,他要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能操作传统生产方法的艺人,并且说服对方义务拍摄。资金紧缺是个大难题,许多工艺拍摄都要投入资金。2008年拍摄粉彩的生产工艺时,他不顾严寒,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愿意义务表演工艺流程的艺人。拍摄粉彩就花了半年时间。
  为了摄制高岭土的传统开采、淘洗、沉淀、制墩手工操作过程,年逾八旬的祝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驱车到九江星子县白鹿高岭土矿拍摄,当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矿址在一座山上,汽车开不上去,只有步行上山。剧组的成员们早上早早地动身,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往返900多里。80多岁的老人能经受这样强体力的劳累,能爬到那么高的山上去目睹原生高岭土的开采、淘洗、制墩全过程,这让很多人吃惊。
  现在记录片已经拍摄完十集,剩下的十集仍在拍制中。祝老不仅为此而忙碌,还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多次被中共景德镇市委、学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还被江西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祝老师心系国家、情牵景德镇,作为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智囊团成员,经常提出建设、发展景德镇的建议。2009年,他通过调研,向市委书记写了一封态度十分诚恳的信,经过各方面努力,解决了李家坳村民五百亩良田荒芜两年的问题。李家坳村民热情地送来一面锦旗,上书“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八个大字。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以文字的形式永久地记载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传统工艺,对传承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祝桂洪教授原以为这本书已经把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概括无遗,细细审阅书稿后发现其实不然,景德镇陶瓷生产传统工艺是汪洋大海,其手工制瓷手法,技艺变化万千,既巧又难,既广又深。
  鉴于此,祝老又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观察、访问,在五十多年来点滴积累、记录的基础上,对景德镇近两千年来在制造陶瓷工艺过程中的许多特殊工艺和疑难技术进行归纳分类,整理成《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学》一书。这本书将成为2004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补遗或姐妹篇,其价值不言而喻。
  编写《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写这本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供参考,书中涉及的疑难问题很难解答,他要通过自己几十年来做陶瓷、教陶瓷的经验及向别人求教,泰半作答;少部分内容只提出问题,不作解答。考虑到写这本书难度大,祝老又年事已高,好心的社区居民劝其放弃,说这本书不可能完成。祝老全然不顾这些,依然每天伏案写书,四处虚心求教,准备到90岁脱稿,93岁出书。
  耋耄之年,儿孙满堂,桃李芬芳,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但祝老为保护与传承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而继续辛勤耕耘,为造福人民而劳累奔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当益壮,老有所为。从祝老伏案疾书的身影,我们读懂了社会责任感;从他忙碌奔波的身影,我们读出了执着与坚定;从他稳步前行的身影,我们读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人格魅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者 余佳保 高智丹)

上一条:婺源思溪美--孙天健 下一条:踏遍青山人未老——八旬教授宁璘传奇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赣景备2-4-3-2002185 版权所有 2004-2018 景德镇陶瓷大学官方  邮政编码:333403